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时分。八月份的银河在入夜后从东北地平横跨天穹,直泻南方。牵牛和织女两颗亮星在银河两岸熠熠生辉,是这段时间当之无愧的星空主角。
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
从睡虎地出土秦简里的《日书》(一种占卜书,类似于后世的黄历)看,牵牛织女的悲剧故事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广为流传,以致《日书》里建议不要在牵牛娶织女的“戊申、己酉”日成亲,以免招致不吉利的后果。
牵牛和织女在此时已经从星星变成了人物,成为故事的角色。不过这个故事正式进入文学史,要到东汉无名氏的《古诗十九首》。其中的第十首《迢迢牵牛星》,是这么写的:
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
纤纤擢素手,札札弄机杼。
终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
河汉清且浅,相去复几许。
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
《古诗十九首》里的牵牛星,无疑还是银河岸边的这颗明亮的大星,唯有它的亮度才能与织女星匹敌。后来的民间传说里,牵牛和织女指的也是隔河相望的这一对亮星。
但在天文学的记载中,“牵牛”这个名字却悄然增加了所指。前面说到《史记》说“牵牛为牺牲”,其实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—“其北河鼓。河鼓大星,上将。左右,左右将。”这颗“大星”,只能是我们所熟知的牵牛星,它现在多了个“上将”的身份,变得威风凛凛。
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,汉武帝修昆明池训练水军,把牛郎和织女的石像放在昆明池两侧,想来不是因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,而是因为河鼓这颗大星的将军身份。北宋郭茂倩编的《乐府诗集》里有一首《东飞伯劳歌》,开头第一句说“东飞伯劳西飞燕,黄姑织女时相见。”这里的“黄姑”应该就是“河鼓”,说的是牛郎织女的事儿。
天阶月色凉如水,坐看牵牛织女星
同样也是在汉武帝时代,七夕成为了一个国家法定节日,不过跟爱情传说没什么关系,人们在这一天晒书、晒衣服,陈设瓜果和“乞巧”。
乞巧当然跟织女的职司有关,七夕这时候正是瓜果成熟的时节,牵牛星东侧有“瓠瓜”“败瓜”两组星座,看到它们出现在星空中就该收获瓜果,晚了就会烂掉,所以陈设瓜果的习俗也跟节令有关。
后世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传说,要到了南朝时期才会定型,在随后的宋元时期,衍生出种种大同小异的分支传说。
而随着岁差的积累和历法的变迁,后世在七夕时看到的天象,也已经与《夏小正》所记载的有了偏差。黄昏时“汉案户”和“织女正东向”的景象,在唐代时已经出现在初秋。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《秋夕》诗:
银烛秋光冷画屏,
轻罗小扇扑流萤。
天阶月色凉如水,
坐看牵牛织女星。
和上距一千多年的“七月流火”相比,又已是另一番景象了。
责任编辑|赵青云 葛悦涵(实习)
运营编辑|赵青云 张欣瑶(实习)
质量审核 | 王维嘉 李雅欣
图文来源 | 《知识就是力量》杂志《跟着古诗学天文——七夕聊聊牵牛星和织女星》,撰文/刘茜,原文有删改,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。
知识就是力量
现订购2025年
定价360元
把一整年的知识抱回家!
民信配资-民信配资官网-实盘配资平台-如何选择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